大连漏氯吸收
全自动泄氯吸收装置主要零部件:包括储液再生箱、吸收塔、防腐风机、耐腐蚀液下泵、液位计、连接管道、布风系统、PLC控制箱、吸收液以及电源线和传输控制用的信号线等,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。
1 主体部分
1.1. 主体部分主要零部件有:储液再生箱、吸收塔、吸收液和液位计等。
1.2. 吸收塔、再生箱应采用高强度PP板材制成,PP板材表面有防紫外线和不易腿色的胶衣保护,耐腐蚀,耐日晒、风雨,耐久性好。
1.3. 吸收塔、再生箱主体需一次性模压,整体成型,结构上应牢固,防裂防变形,强度满足运行和运输要求,自动焊缝,外观完好,接口处无渗漏等。
1.4. 吸收塔、再生箱均应设置用于观测及维修的人孔,连接螺栓用镀锌材质。
1.5. 优化再生箱箱体设计,吸收液循环流畅无死角,再生。
1.6. 吸收塔内应有填料层,气液两相充分接触反应。
1.7. 吸收液有效成分为氢氧化钠,氢氧化钠浓度不低于30%,pH在7~10之间。
1.8. 吸收液应有较大富余量,额定处理量至少应达到单瓶量的1.6倍,吸收量不低于额定容量的2.6倍。
1.9. 吸收液可循环再生使用,再生速度快,无结晶现象,同时具备防冻性能,在-10℃条件下不会结冰。
1.10. 再生箱配置浮球液位计(不能使用侧面开孔方式观察液位),便于工作人员观察液位。
2 喷淋系统
2.1. 喷淋系统由耐腐耐磨液下泵和配套管道组成。
2.2. 液下泵应满足系统装置使用性能的要求,耐腐蚀,耐磨损,无泄漏,电机无过热现象。泵体为整体模压而成,中间支架为PP材料制作。2.3. 配套管道需采用耐腐蚀PP材质,外观完好,接口处无渗漏。
3吸风和布风系统
3.1. 吸风和布风系统由风机、阀门、吸风和布风管道、地沟和盖板等组成。
3.2. 每个氯库房和加氯机房应达到立循环吸收的效果,即有立的吸风廊道,立的出风管道,风机和吸收塔为共用设备,各自形成闭路循环系统,达到环保、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。
3.3. 经吸收塔吸收后的氯气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,而是通过送风管又送回到氯库房或加氯机房中,无尾气排放和产生二次污染。并采用了除沫器,避免液沫带至氯库房而腐蚀设备。
3.4. 优化布置吸风和布风系统,风管等使用PP材质。
3.5. 疏通、清理、修补、封堵、优化地沟,地沟吸风截面积不足的位置需进行扩建,以及根据优化布置的需要新建地沟,废弃地沟封堵等。同时,优化地沟布置时,要求地沟布置在漏氯围堰以内,围堰以外和废弃的地沟需进行封堵,保留地沟内现有的送风防爆轴流风机同时接入新控制系统运行,并更新地沟盖板等。(附图,水厂泄氯吸收装置现状布置图需方提供)
3.6. 盖板使用PVC材质,厚度不低于10mm,铺装平整,与地板高度保持一致。
4、吸氯技术参数
4.1吸收能力:单瓶量为1000kg。泄氯吸收装置额定处理量至少应达到一瓶量的1.1倍,即为1100kg(Cl2),吸收量不低于额定容量的1.6倍。
4.2吸收效率:1小时内将氯库房内1000ppm的氯气降到3ppm以下。
4.3泄氯吸收装置:1小时内将氯库房内2000kg的吸收,浓度降低到3ppm以下。
5、氯气的危害: 为了检验废氯吸收装置的综合性能,可以在废氯淋浴塔人为的放少量氯气进行检验。 氯在常温常压下为具有剧烈性的黄绿色气体,在大气压力下当温度-33.6℃时氯是气体,当温度低于-33.6℃时,氯即成。氯气对人体的生理组织危害很大,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危害更大,将引起气管或患肺气肿,使人窒息死亡。当空气中氯气浓度达40~60mg/L时,呼吸0.5~1小时即有危险。根据世界对有毒物质的分类,氯属于“B”类(其它有剧毒物质类)。当出现泄漏事故时,将变成气态氯向空气中扩散(氯气比重1.57,扩散时顺地走),从而使人中毒。搞好必要的防护措施,做到万无一失。
5.2、氯气是黄绿色剧毒气体,属于Ⅱ级(高度危害)物质,供水加氯作业场所是属 A级高危险源,人体吸入后会出现中毒症状,严重时会导致死亡。
废氯回收吸收装置性能及工作原理
2.1对于氯气,1ppm=3.2mg/m3吸氯设备的启动浓度:3ppm
2.2人对氯气的感知浓度:0.134ppm 对人有强烈浓度:15ppm
2.3对人有强烈伤害浓度:100ppm 人瞬间接触致命浓度:1000ppm
2.4氯气是给排水处理中常用的消毒剂,但也是一种剧毒气体,对人、畜、植物以及设备具有的毒性和腐蚀性,故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,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,以防泄氯造成重大事故和环境污染。
2.5废氯吸收装置采用两级系统净化,级采用25%的氢氧化钠吸收液,其反应原理是:吸收过程2NaOH + Cl2 = NaCl + NaClO + H2O。第二级采用25%的氢氧化钠吸收液,其反应原理是:吸收过程2NaOH + Cl2 = NaCl + NaClO + H2O。系统采用多点吸风和空间立体多点回风的布风方式,送风系统对整个废氯气体具有搅拌作用,通过有规律的布风,使废氯的气体在淋浴塔内平稳有规律流动,具有更高的吸收效率。同时根据现场情况提供废氯淋浴塔内定向布风装置,使之废氯有很好的接触。所谓多点吸风,是基于氯气的比重大于空气,将回收的氯气集中到淋浴塔内,回收氯气通过淋浴塔的多点吸风口快速吸入吸收装置;空间立体多点回风,是在淋浴塔内增设多点喷头工艺管道,多点回风,将氯气快速压入双 DN800吸收塔内。当氯回收时(废氯气浓度大于3ppm的情况),安装在废氯回收的氯气检测仪自动报警,吸收系统及时自动启动并投入运行,离心风机将废氯混合气体抽送到反应吸收塔,此时废氯混合气体由下向上作湍流运动,吸收液由上向下喷淋,通过填料层充分接触,让气液两相之间物质发生充分的物质传递,氯气被吸收液有效吸收并在吸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,反应后的液体又流回储液再生箱,经过再生后吸收液又可与氯气反应,循环使用。直到废氯气含量不超过要求,系统自动停止。反应净化后的尾气通过送风管达标排放,达到环保、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。
漏氯吸收装置支持性国家文件和标准
1.GB 5138-2006 工业用
2.GB 11984-2008 氯气安全规程
3.AQ 3014-2008 使用安全技术要求
4.AQ 3016-2008 氯碱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
5.国质检特联〔2006〕341号《关于开展承压槽车充装站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》
6. 监管总局办公厅安监总厅应急〔2009〕73号《关于印发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(试行)的通知》(2009年4月29日)
7.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,江苏省交通厅,江苏省公安厅苏安监[2008]165号《关于印发〈江苏省移动危险源监督管理办法〉的通知》
*本指导意见所指氯气系或气态氯
附件1:《氯气安全规程符合性专项检查表》
附件2:《槽车充装安全检查表》
六、三氯化氮安全技术要求
涉氯企业应严格执行《氯中三氯化氮安全规程》,建立三氯化氮安全监控手段,确保安全生产,一旦发生事故或事故隐患根据《规程》中“危情现场的处置”的方法去排险,切不可盲目行事,酿成大祸。
七、氯——国际化学品安全卡和应急指南
1、国际化学品安全卡
表1 国际化学品安全卡
氯
ICSC编号:0126
CAS登记号:7782-50-5
中文名称:氯(钢瓶)氯气
英文名称:CHLORINE(cylinder)
RTECS号:FO2100000
UN编号:1017
EC编号:017-001-00-7
中国危险货物编号:1017
分子量:70.9
化学式:Cl2
危害/接触类型 急性危害/症状 预防 急救/消防
火 灾 不可燃,但可助长其它物质燃烧。许多反应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。 禁止与质、乙炔、乙烯、氢、氨和金属粉末接触。 周围环境着火时,允许使用各种灭火剂。
爆 炸 与质、氨和金属粉末接触时,有着火和爆炸危险。 着火时,喷雾状水保持钢瓶冷却,但切勿与水直接接触。
接 触 避免一切接触。 一切情况下均向医生咨询!
# 吸 入 腐蚀作用,灼烧感,气促,咳嗽,,恶心,头晕,呼吸困难,咽喉痛。症状可能推迟显现(见注解)。 呼吸保护,密闭系统,通风。 新鲜空气,休息,半直立,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,给予医疗护理。
# 皮 肤 与液体接触:冻伤,腐蚀作用,皮肤,疼痛。 保温手套,防护服。 先用大量水冲洗,然后脱去污染的衣服并再次冲洗,给予医疗护理。
# 眼 睛 腐蚀作用,疼痛,视力模糊,严重深度。 护目镜或眼睛防护结合呼吸防护。 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(如可能易行,摘除隐型眼镜),然后就医。
# 食 入
泄漏处理 撤离危险区域!向咨询!通风,切勿直接向液体上喷水,喷洒雾状水驱除气体。不要让化学品进入环境。个人防护用具:全套防护服包括自给式呼吸器。
包装与标志 特殊绝缘钢瓶。污染海洋物质。
欧盟危险性类别:T符号 N符号 R:23-36/37/38-50 S:1/2-9-45-61
危险性类别:2.3 次要危险性类别:8
中国危险性类别:第2.3项毒性气体 中国次要危险性类别:8
应急响应 运输应急卡:TLC(R)-20S1017
美国消防协会法规:H4(健康危险性),F0(火灾危险性),R0(反应危险性),OX(氧化剂)。
储 存 与强碱、质和还原性物质分开存放。阴凉场所。干燥。保存在通风良好的室内。
重要数据 物理状态、外观:浅绿气体,有味。
物理危险性:气体比空气重。
化学危险性:水溶液是一种强酸,与碱激烈反应,有腐蚀性。与许多有机化合物、氨、氢和金属粉末激烈反应,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。有水分存在时,浸蚀许多金属。浸蚀塑料、橡胶和涂料。
职业接触限值:阈限值:0.5ppm(时间加权平均值);1ppm(短期接触限值);A4(不能分类为人类致物)(美国工业卫生学会议,2004年)。允许浓度0.5ppm,1.5mg/m2;限值种类:I(1);妊娠风险等级:C(德国,2004年)。
接触途径:该物质可能通过吸入吸收到体内。
吸入危险性:容器漏损时,迅速达到空气中该气体的有害浓度。
短期接触的影响:流泪。该物质腐蚀眼睛、皮肤和呼吸道。吸入气体可能引起肺炎和肺水肿,导致反应性呼吸道障碍综合症(RADS)(见注解)。液体迅速蒸发可能引起冻伤。远职业接触限值接触可能导致死亡。影响可能推迟显现,需要进行医疗观察。
长期反复接触的影响:该物质可能对肺有影响,导致慢性。该物质可能对牙齿有影响,导致腐蚀。
物理性质 沸点:-34℃
熔点:-101℃
相对密度(水=1):在20℃,6.86大气压下:1.4(液体)
水中溶解度:20℃,0.7g/100ml
蒸气压: 20℃时673Pa
蒸气相对密度(空气=1):2.5
环境数据 该物质对水生生物有毒性。
注 解 肺水肿症状常常经过几个小时以后才变得明显,体力劳动使症状加重。因而休息和医疗观察是必要的。应当考虑由医生或医生的人员立即采取适当喷药治疗法。超过接触限值时,气味报警不充分。不要在火焰或高温表面或焊接时使用。不要向泄漏钢瓶上喷水(防止钢瓶腐蚀),转动泄漏钢瓶使泄漏口朝上,防止气体逸出。
附加资料 编制/更新日期:2005年4月
IPCS
Intematlonal
Plogramme on
Chemlcal Safety
本卡片由IPCS和EC合作编写○c2002
法律声明:EC或者IPCS或者代表两个组织工作的任何人对本卡片信息的使用不负责任。
2、ERG2000应急救援指南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有关翻译了《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南》(ERG2000)。EMERGENCY RESPONSE GUIDEBOOK (2000)。
1)氯泄漏隔离和撤离距离
例如指南124:有毒和/或腐蚀性氧化性气体,对用户的指导意见是:立即将泄漏点周围至少隔离100~200米,遇到大泄漏时,现场指挥人员和急救人员可决定加大距离,从100米到认为安全的距离。
2)氯(氯气)应急救援指南索引
(1)指南号:124
(2)ID号:1017
3)氯(氯气)应急指南卡
表2 应急指南卡
指南124
气体——有毒和/或腐蚀性气体(氧化性气体)
ERG2000
潜 在 危 害
火灾或爆炸
•该类物质不燃烧,但可助燃。
•液化气蒸气一般比空气重,沿地面扩散。
•该类物质是强氧化剂,可以与许多物质(包括燃料)产生剧烈的或爆炸性反应。
•可点燃易燃性物质(木头、纸张、油类、布匹等)。
•有些可以与空气,潮湿空气和/或水发生剧烈反应。
•容器加热时会发生爆炸。
•破损的钢瓶可引起崩裂爆破。
健康
•有毒: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可以致死。
•燃烧可以产生性、腐蚀性和/或有毒气体。
•接触气体或液体可以引起灼伤、严重损害和/或冻伤。
•灭火用水可以导致污染。
公 众 安 全
•拨打运货单上的应急救援电话,如果无此电话或无回音,可以拨打运货单背面列出的电话。
•立即将溢出或泄漏区周围至少隔离100米。
•撤离非指派人员。
•停留在上风向。
•许多蒸气比空气重,一般沿地面扩散,积聚在较低或局限的区域(如下水道、地下室或罐内)。
•不得进入地势低洼的区域。
•进入封闭的空间之前行通风。
防护
•佩带自供正压式呼吸器(SCBA)。
•穿戴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,这些防护服不能或仅部分隔热。
•消防防护服只适用于火灾区域,只能提供有限的防护作用,而在泄漏区无防护效果。
现场疏散
泄漏
•可查找管理物质的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表。可以增加管理物质的下风向的隔离距离,必要时参见“公众安全”条中列出的隔离办法。
火灾
•如果储罐、火车或者货罐着火,应向四周隔离800米。同时也可以一开始就考虑撤离800米。
应 急 措 施
火灾
小火
•只能用水,不能用干式化学灭火剂、二氧化碳或卤代烷类。
•盛有本品的容器燃烧,任其自燃自灭;如果灭火,建议使水或喷水雾。
•不要让水流入容器内。
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可把盛有本品的容器运离燃烧现场。
•破损的钢瓶只有在指导下才能进行处理。
现场有储罐火灾
•灭火时要与火源保持尽可能大的距离或者用遥控的水炮。
•使用大量流水冷却容器,直至火完全熄灭。
•灭火用水不要直接喷向泄漏源或安全装置,因为这样可能导致结冰。
•如果容器的安全阀发出响声或容器变色,要迅速撤离。
•切记远离被大火吞没的容器。
•对于燃烧特别剧烈的大火,使用遥控的水或水炮;如果没有这类设备,撤离燃烧现场,让其自行燃尽。
泄漏
•即使没有着火,也要穿着全封闭式蒸气防护服来处理泄漏物。
•不要接触或穿越泄漏物。
•撤离泄漏现场所有(包括木头、纸张、油类等)。
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终止泄漏。
•用喷雾剂抑制水减少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,防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。
•不要用水直接喷射溢出物或泄漏源。
•如有可能,翻转泄漏的容器排出气体,而保留液体。
•防止泄漏物进入水沟、下水道、地下室或其它闭塞区域。
•隔离泄漏区,直至泄漏气散尽。
•保持泄漏区域通风。
急救
•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。
•呼叫120或者其它急救医疗服务中心。
•如果患者停止呼吸应施行人工呼吸。
•如果患者吸入或食入本类物质,请不要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;如果需要作人工呼吸,要戴单向阀袖珍式面罩或使用其它合适的医用呼吸器进行。
•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要进行吸氧。
•脱去冻结在皮肤上的衣服前要进行化冻。
•移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子。
•若皮肤或眼睛接触该物质,要立即用自来水至少冲洗20分钟。
•保持患者温暖和安静。
•密切观察患者病情。
•接触或吸入本类物质可能发生迟发性反应。
•确保医护人员熟知事故中涉及的有关物质,并采取自我防护措施。
4)隔离距离与防护距离
(1)是建议用于保护人们避免吸入危险货物泄漏所致有毒蒸气的危害(TIH)的距离。在有技术的应急救援人员到达事发地点之前,本表为紧急救援人员提供的指导。距离是指在物质泄漏后30分钟就有可能产生的影响的,并随其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区域。
(2)隔离区
是指发生事故时,人们接触毒物(上风向)和生命受到(在下风向)危险品威胁的区域。
(3)防护区
是指事故的下风向的人们变的没有能力且不能采取保护行动,并可引起严重或不可逆转的健康损害的区域。本表为白天或黑夜发生的大、小泄漏提供特别的指导。
表3 隔离距离与防护距离
ID号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小泄漏 大泄漏
隔离 下风向撤离范围
(km)
隔离 下风向撤离范围
(km)
(m) 白天 晚上 (m) 白天 晚上
1017 Chlorine 氯、氯气 30 0.3 1.1 275 2.7 6.8
(4)隔离与防护距离表的使用说明
①紧急救援人员应当做好下述准备:
•确认物质;
•确定应急行动;
•注意风向。
②判定事故泄漏的大小,发生在白天或晚上;
③确定隔离距离,指导所有人员的转移,在交叉风向处,远离泄漏点至说明的距离;见示意图如下:
④确定防护距离以及所采取的防护措施;
⑤防护距离应尽量扩大,示意图如下:
氯气中毒的现场处置和救治
依据GBZ65-2002《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》:
1 治疗原则
1.1.1 现场处理
立即脱离接触,保持安静及保暖。出现反应者,严密观察至少l2h,并予以对症处理。吸入量较多者应卧床休息,以免活动后病情加重,并应用喷雾剂、吸氧;必要时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,有利于控制病情进展。
1.1.2 合理氧疗
可选择适当方法给氧,吸入氧浓度不应超过60%,使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8~1OkPa。如发生严重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,给予鼻面罩持续正压通气(CPAP)或气管切开呼气末正压通气(PEEP)疗法,呼气末压力宜在0.5kPa(5cmH2O)左右。
1.1.3 应用糖皮质激素
应早期、足量、短程使用,并预防发生。
1.1.4 维持呼吸道通畅
可给予雾化吸入疗法、支气管解痉剂,去泡沫剂可用二甲基硅油(消泡净);如有指征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术。
1.1.5 预防发生继发性感染。
1.1.6 维持血压稳定,合理掌握输液及应用剂,纠正酸碱和电解质紊乱,良好的护理及营养支持等。
1.2 其他处理
1.2.1 标准
由急性中毒所引起的症状、体征、胸部X线异常等基本恢复,患者健康状况达到中毒前水平。
1.2.2 中毒患者后,可恢复原工作。
1.2.3 中毒后如常有样发作,应调离性气体作业工作。
-/gjfbai/-